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推进会召开 首批市级示范点名单出炉

时间:2020-08-31
索引号: 011158671/2021-00358 分类: 司法
发布机构: 襄阳市司法局 公开日期: 2020-08-31
标题: 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推进会召开 首批市级示范点名单出炉
文号: 主题词:
生效时间: 终止时间: 来源: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依法治省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8月28日,襄阳市司法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工作推进会。

此次会议采取“现场项目拉练+视频项目拉练+会议”的形式召开,市司法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新区综治办主任、各县(市、区)司法局分管领导、公法股负责人、市直司法所代表和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代表等共90多人参会。

枣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襄州区郜营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

高新区米庄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上午,在枣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高新区米庄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襄州区郜营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3个地方,举行了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现场项目拉练,与会人员进行了实地观摩。市司法局局长李志宇对拉练点业务量以及工作保障情况进行询问了解,对枣阳、襄州和高新区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强化平台建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表示肯定。

下午,召开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推进会。主会场设在襄阳市司法局指挥中心,在各县(市、区)司法局设分会场。会议由市司法局局长李志宇主持,市司法局党组书记李红斌作重要讲话,市司法局副局长赵勇对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措施》进行了解读。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宜城、老河口、南漳县、保康、谷城、襄城、樊城区司法局以及襄阳汇驰司法鉴定中心、襄阳公证处对本单位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

市司法局创新工作方式,全省首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制定了《襄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考评办法》,对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进行细化,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抽调各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组成考评小组,从便民措施、便捷高效、机制健全、均等普惠、人民满意度五个方面对申报点进行考评,确定了我市首批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

会上,为襄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襄阳公证处、襄阳汇驰司法鉴定中心、枣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宜城市刘猴镇赵咀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老河口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南漳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保康县歇马镇河东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谷城县冷集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襄城区卧龙镇谭庄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樊城区太平店镇胥营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襄州区伙牌镇郜营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高新区米庄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共13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名单进行授牌。


会上,市司法局党组书记李红斌强调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求各地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主体自觉性责任感,把抓好公共法律服务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他指出,要坚持“四化同步”,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襄阳答卷”。一是加强规范化建设。用党建引领规范化,坚持党建入责任、入章程、入制度、入业务;用工作制度促进规范化,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关于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人员执业权利的有关规定;用保障体系推动规范化,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三大平台全面融合,建立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间信息联通机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平台大脑”建设工程,使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三是加强精准化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法治店小二”;推进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打造“农村一小时、城市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法律服务权益,让公共法律服务更有温度。四是加强标准化建设。主动对照《襄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体平台考评办法》以及《考核标准》,对标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加强考核评估工作,强化示范点引领作用,树立公共法律服务襄阳品牌。

市司法局局长李志宇强调,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此次会议精神,并落实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一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打造襄阳公共法律服务为民品牌。二要攻坚克难,强化责任感。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三要守正创新,突出品牌感。重点突破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服务特殊群体、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等焦点问题,倾力打造具有襄阳特色、有影响力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全市共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3143个,平台统一整合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二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用有效彰显。疫情防控工作举措得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法律援助办案数量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二,受援人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声有色,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港。近日,在自贸片区举行了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启动仪式。三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便民利民不断优化。实体平台一站式集中受理、解决群众基本法律需求,实现了“12348”“12345”互联互通,开辟了公证云、襄仲云、法律援助政务服务等网办通道。8月中旬,在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推进会上,我市作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典型发言,龚厅长给予充分肯定。

供稿:局公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