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158671/2024-26817 | 分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襄阳市司法局 | 公开日期: | 2024-09-19 | ||
标题: |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五届委员会三次会议第141号提案的答复 | ||||
文号: | 无 | 主题词: | |||
生效时间: | 终止时间: | 来源: |
周斌委员:
您在市第十五届委员会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挥律师协会公益社会组织功能,为城乡社区共同缔造提供法治保障的建议》收悉。接受提案后,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分工,专门制定了落实提案办理方案。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座谈等形式,形成工作思路,积极落实相关意见和建议。现就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律师进社区工作2013年8月启动,由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民政局联合开展,遴选优秀律师与主城区178个社区实现“一对一”对接,并依托所在社区已全部建成了标准规范的社区法律工作室,各项规章制度上墙,建立工作台账,配置电脑、打印机、空调等基本办公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律师进社区全覆盖。“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纳入襄阳市法治建设工作统筹部署,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签订聘任合同、统一工作职责、统一考核奖惩制度、统一绩效报酬发放标准、统一对外公示的要求,积极与乡镇党委政府沟通协调,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
(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协助政府部门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中心工作。针对村级法律顾问供给不足的问题,组织城区律师事务所召开协调会,从辖区律师事务所优选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律师充实到辖区村担任法律顾问,做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确保基层对法律服务需求有求必应。
(二)完善法律服务便民机制。做好法律服务窗口建设工作,建立法律服务人员节假日(除春节、国庆节)值班制度,实现节假日法律服务人员轮值接待,确保群众上门咨询、申请、委托有人接待、有人服务。整合村(社区)法律顾问资源,加强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衔接,定期组织法律服务人员上门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形成“一周一见面,周周见律师”的工作机制。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统一更新、规范制作“法律顾问公示牌”,载明法律顾问的姓名、照片、电话、服务内容、执业机构、地址和司法局监督电话,在村(社区)办公地点处上墙公示,为群众联系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寻求法律帮助提供灵活便捷服务。线上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社区律师在线解答群众法律咨询。
(三)加强法律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在律师队伍中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律师队伍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每年开展律师队伍政治轮训,提高律师理论修养、政治素养。同时,开展律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和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地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
二、工作成效
(一)制度落实到位。律师进社区工作制度、信息反馈、工作台账等运行良好,社区律师主动配合社区化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代为起草法律文书。为探索和创新服务形式,社区律师将法律服务阵地前移,深入居民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现场解答法律咨询,调处疑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为辖区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区律师化解矛盾作用明显。各律师事务所充分发挥社区律师专业优势,精准对接社区居民法律保障需求,全力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依法表达,推动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良好导向。社区律师将法、理、情相结合,解决群众困惑,引导他们以合理合法方式行使权利、表达诉求,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冲突,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养成“有法律问题找社区律师”习惯。社区律师与所在社区良性互动,积极协助社区处理一些棘手非访、矛盾突发问题等,律师的居间性、中立性、专业性得到很好体现。
(三)普法效果显著增加。以“律师进社区”为载体,律师事务所组建法治宣讲队,采用法治讲堂等形式,开展百姓宣讲活动,为群众办理法律服务事项。2024年上半,全市社区律师提供现场法律服务5000余场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1200余件,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引导等其他法律服务4000余件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健全制度保障,推进律师参与社会治理。调动律师积极性,引导律师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掘“周四有约”法治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引导社区律师利用“法治大讲堂”法治宣讲阵地,践行律师社会公共责任。协助居委会,参与制定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促进社区“共同缔造”活动形成各方参与、分工协作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能力素质,发挥律师专业优势。通过组织集中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促进社区律师提升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在每月份律市律协编印的《律师法治惠民四大工作情况通报》中展示社区律师典型案例,引导社区律师规范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探索新方式,以“互联网+”为触角,在传统线下普法方式的基础上,探索线上普法的创新实践,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
(三)聚焦治理难点,以法律服务赋能“共同缔造”。当好“指导员”、“宣传员”和“调解员”,为村(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紧抓重要节点,把握当下热点,关注群众关注的治理难题开展精准法律服务。结合工作实际,改进对社区律师的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合理利用考核结果。将社区律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作为考核的重点,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感谢您对我市律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