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司法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时间:2023-03-30
索引号: 011158671/2023-08278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襄阳市司法局 公开日期: 2023-03-30
标题: 襄阳市司法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文号: 主题词:
生效时间: 终止时间: 来源:


2022年,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司法厅正确指导下,襄阳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全力以赴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襄阳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市司法局被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法治襄阳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演绎,组织实施襄阳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提请市委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推进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压紧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定《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关于健全完善市直单位法治建设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运行高效、规范有序的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秩序。组织开展年度法治建设绩效考核,我市法治建设在全省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二位。开展2022年度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督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实地察访基层一线执法单位35家、企业40家、乡镇(街道)、村(社区)14个,电话查访、个别访谈一线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企业家代表、司法办案人员等209人,抽查行政执法案卷231卷、涉企司法案卷150卷,一对一向各地各相关部门反馈问题118项,截至目前各项问题均整改到位。

(二)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是圆满完成创建任务。提请市委成立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同时设立综合协调、督导检查、舆论宣传、评估测评4个工作组,市“四大家”相关领导任组长。出台创建总体方案,制定舆论宣传、模拟评估、督导检查、提升群众满意度等4个子方案,按照最新“国标”及时调整1个创建指标分解表,形成“1+4+1”的创建制度体系。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4次、工作部署会4次、台账审核会3次,新闻发布会1次,交办问题清单4批,推动100项“国标”落实落地。精心梳理了50个亮点成果,唱响“襄阳经验”。11月28日,经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批准,中央依法治国办命名,襄阳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二是以良法促善治。科学谋划有序落实2022年立法计划和2022年-2026年五年立法规划。有序推进多部政府规章立法项目的审修工作,《襄阳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于2023年1月4日印发,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关于修改〈襄阳市市区“门前三保”责任管理办法〉的决定(送审稿)》《襄阳市岘山保护管理办法(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已届满,进入立法审修、调研程序。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机制,先后对10部政府令开展了政府规章不合理罚款事项等专项清理工作,提请市政府启动《襄阳市养犬管理办法》修改程序。着力抓好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对《襄阳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送审稿)》等80余件市委市政府批转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三是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请市政府出台《襄阳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记录、档案管理、后评估等制度机制。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依法对2021年度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提请市政府印发工作情况通报,依法公布审查通过的文件目录。全域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组织政府法律顾问召开论证会、协调会。审查修改招商引资合同(框架协议、合作意向书)50件,审查请示类决策事项45件,有效保证了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严密性和规范性,保障了政府决策事项的合法合规性。四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暨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会。组织全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现场会,学习推广“谷城经验”。全市执法监督部门累计办案47件,调查46次,立案17起,发出执法文书70份,解决执法问题27个,总结梳理行政执法监督指导案例12个,整改纠正了一批执法不规范的问题。组织资格审查合格人员参加全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市县两级行政执法部门共有10346人参加考试,通过10198人,合格率高达到98.57%,确保执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的落实。举办全市行政处罚培训班,加强对行政处罚法修改和执法风险防范、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违法建设治理的诉讼风险及对策等内容的学习。五是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23件、受理183件、审结206件(含上期结转案件)。其中,全年通过调解结案的86件,调解率为41.75%;作出纠错决定的43件,综合纠错率达20.87%。共办理市政府行政应诉案件79件,出庭56件(次)。按照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合格城市要求,大力推动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3.91%。积极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8月底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厅报送贯彻落实情况,梳理我市前期行政复议体制试点改革的情况,提出下一步落实措施;9月转发《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过渡期间相关部门协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导各县(市、区)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目前,全市行政复议职责已全部整合到位。

(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立足本职,服务大局,找准法治服务保障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切入点,把握关键、聚力突破,持之以恒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市司法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工作,配合省创建验收组完成了对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谷城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先行区创建实地验收。“打造‘无证明城市’”“建立不予实施行政强制综合负面清单”“建设‘一体四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服务营商环境”4个法治化改革事项被命名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听民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征集法治建设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线索,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依法核查办理相关问题线索5个,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组织开展了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致、涉及行政处罚内容的、涉及磷石膏污染防治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等工作。今年以来,加大了对涉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案件的审查、和解、调解力度,将选择性执法、合法不合理、合法不守序等行为纳入审查范围。建立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绿色通道,实行“快立、快审、快结”的繁简分流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市本级收到涉企行政复议申请35件,受理33件,审结29件。常态化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组织律师事务所对250家高新区企业开展线上法律培训,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服务,受到企业一致好评。公共法律服务团共服务园区企业255家,发放调查问卷360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829人次,提供法律意见建议300余人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86次。组织律师进驻湖北省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服务库,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开展“万所联万会”“律商互联 法治同行”活动,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各商会合作共建模式。

(四)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一是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绝不破零”底线。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地同防、闭环管理”等工作要求,慎终如始落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落实落细特殊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主动防、积极防、靠前防、精准防,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二是市强戒所严控重点部位、严查重点物品、严守重点环节,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连续17年保持安全管理“六无”目标。三是持续做好“两类人员”稳控。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喜迎二十大、忠诚保平安”专项行动和刑满释放人员“大排查、大走访”专项行动。在全市开展社矫隐患排查整治交叉检查活动,强化对社矫重点人员监管。将社区矫正对象录入全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便于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民(辅)警、社区干部合力管控、定期走访,实现了信息共享、机制共建、强化管理。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开展第四届“中华魂”等形式多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社矫教育帮扶工作品牌。对刑满释放重点人员,实行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分级分类挂牌管理。四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107个司法所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职能及地缘优势,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夯实基层维稳“前沿阵地”,化解矛盾纠纷38387件,调解成功36643件,成功率达到95%。开展专职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强实体化人民调解中心建设,在枣阳、谷城、襄州、高新建立县级人民调解中心,强化工作指导,培训调解员416人次。

(五)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畅通“三农”法律援助案件“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重点办、协作办”;开展“公证进乡村”“百家鉴定机构进农村”活动。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评活动,提高案件质量。开展“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司法部绿色通道为122名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达30件,涉案金额213.98万。襄阳公证处运用“零接触”视频远程办证,实现学历、学位、驾驶证、纳税状况等公证事项“跨省通办”,被确定为司法部进一步扩大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全国94家试点公证机构之一。做细司法鉴定质量监管,司法鉴定项目采信率达100%。持续深化落实仲裁立案“容缺受理”机制,办理化解一大批民商事纠纷,今年截至11月底,襄阳仲裁委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16件,案件标的额达18.89亿元,案件受理量较2021年同期持平,标的额增长4倍,其中办理容缺受理案件114件。二是充分发挥律师服务平台作用。优化律师“周四有约”工作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528人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289起,参与法律服务事项50次,开展“法治大讲堂”372场。40家律师调解工作室参与调解案件672起,调解成功147件。选派资深律所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化解,已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116件,其中涉法涉诉信访疑难积案18件。圆满完成2022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考务工作。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三是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八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制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抓好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邀请省信访局副局长宣讲《信访工作条例》;市政府常务会议开展季度学法。印发全市2022年度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通知、通报。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在学校法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选聘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85人,配备率达到100%。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市直法治副校长上好秋季开学安全课的工作提示函》《关于市直法治副校长积极履职的工作提示函》深入推进法治副校长负责指导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与市教育局、日报社联合开展“我眼中的法治政府演讲视频”评选活动,发动全市1100余所学校参与,50多万学生知晓,共遴选出优秀作品500余件。发动全市师生积极参与全省“护航成长 与法同行”法治精品课征集展播活动,共收集精品课184篇,申报数量全省位居第一。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4600余场、受教育师生42余万人。深入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培养“法律明白人”。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襄阳市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认定工作等,构建上下贯通的农业农村普法工作机制。积极参与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宜城市鄢城街道办事处宋玉社区等5个村(社区)成功入选。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普法活动,全市共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题活动1100余次,宣传覆盖人数70余万人。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信访工作条例》、预防养老诈骗专题辅导班。打造电视普法栏目《议事说法》,在襄阳广播电台等媒体开办《讲法说理》栏目。扎实开展普法文化惠民活动,将普法文艺节目纳入全市文艺作品创作整体规划中,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的襄阳花鼓戏小戏《情醉清凉河》、湖北越调大戏《良知作证》、曲艺节目《我们说说监察法》等,深受群众欢迎。

二、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是统筹推进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已圆满收官,但法治政府建设的突破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彰显。主要原因是在将创建成果转化为常态化工作的谋划上还不够及时。要站在新的起点,紧紧围绕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等中心工作认真谋划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二是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是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新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等法治惠民措施的精准度。

三、2022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市司法局始终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局党组书记、局长全面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2022年共召开14次局党组会会议、8次局务会议,对169项议题进行研究审议并依法作出决策。作为统筹推进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市司法局先后向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报告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协助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季度学法制度。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年集中学法4次,及时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法治书目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2022年2月25日,提请市委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推进会,市委书记亲自部署创建工作,形成市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具体负责、市司法局(市委依法治市办)统筹协调的创建工作格局。局党组书记、局长作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责任上肩、冲锋在前、从制定方案、细化指标、开会部署到看现场、审台账、查案卷都亲力亲为、全程督办,确保创建任务落实落地。经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批准,中央依法治国办正式命名襄阳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祺扬同志批示:名誉十分珍贵,成绩来之不易,对相关领导、部门及地方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望以此为新起点,不断提升全市法治建设水平。

四、2023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紧跟核心,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细则,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

二要坚持服务大局。以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新的起点,把创建转化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起草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要点,推动各地各部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把襄阳打造成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法治政府建设标杆。积极做好迎接中央依法治国办复审和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组织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利剑”作用,创新督察方式方法,压实各方责任,努力把法治政府建设的“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三要坚守安全底线。坚决守住强制隔离场所安全底线,不断提升戒毒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持续做好“两类人员”稳控,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查、管控和教育帮扶,扎实开展刑满释放人员服务管理专项行动,及时消除不稳定隐患,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有效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调解化解工作。

四要坚持法治为民。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公正权威、统一高效的行政复议工作体制。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特此报告。

襄阳市司法局

2023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