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司法局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时间:2022-03-29
索引号: 011158671/2022-05639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襄阳市司法局 公开日期: 2022-03-29
标题: 襄阳市司法局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文号: 主题词:
生效时间: 终止时间: 来源:

2021年,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司法厅正确指导下,襄阳市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统筹推动法治襄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推进,实现了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开局漂亮、全年精彩”。市政府获评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老河口市政府获评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指导枣阳市、谷城县成功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法治化改革事项)。我局在司法部调研基层法治建设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被省扫黑办表彰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表彰襄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好全面依法治市“生力军”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党委领导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体制机制,提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部署年度重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提请市委出台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高位推动“十四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破题开局。

2.推动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在襄阳日报开辟“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专栏,每周2期,成为各级“一把手”集中展示法治思维、晾晒法治建设“成绩单”的主阵地,已刊发9期,47家单位“一把手”对依法履职情况“晾晒”又“竞赛”。

3.完善法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挂钩党政综合目标考评,权重由6%调整到10%,凸显法治政绩鲜明导向。高扬督察“利剑”,将督察纳入市委督查考核计划清单,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督察,搜集问题线索133个,将“点对点”交办问题清单,传导工作压力和责任。

(二)坚持亲商惠商,当好优化营商环境“店小二”

1.在制度供给上做“加法”。提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出台《襄阳市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推动营造“办事情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社会生态。强化合法性审核机制。2021年对涉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12件,审查修改市政府招商引资合同(协议)34件,保障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2.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对市本级51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和群众减负。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46项“顽瘴痼疾”重拳出击,立行立改问题逐一销号“清零”。

3.在惠企服务上做“乘法”。高质量建设公共法律服务港,为企业定制“全生命周期”服务,经验做法在全省系统推广。深入开展进园区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大气候“五大行动”,已服务园区企业602家。公共法律服务团进驻“襄企云”开展中小微企业线上培训,确保中小微企业“共享”法律顾问。牵头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助力南漳锦阳公司不到6个月“起死回生”。

4.在制度藩篱上做“除法”。牵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清文件”专项行动,市政府最终确认65件政府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36件政府规范性文件需要修改,49件政府规范性文件废止,279件政府规范性文件失效,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三)坚持率先突破,当好法治政府建设“排头兵”

1.完善行政立法“襄阳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制定《襄阳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襄阳市人民政府立法协商工作办法》,提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围绕市委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决策部署,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坚持立法为民,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发生后仅19天,《襄阳市瓶装液化气管理办法》出台,生动诠释“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2.打造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样板”。将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作为“头号工程”,多次提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先后组织工作推进会、调度会、宣传会13次,全面补短板、拉长板,已获评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并被推荐申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3.筑牢重大行政决策“防火墙”。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流程再造,健全“123456合法性审核机制”。2021年市政府作出的125件(次)行政决策事项,82份各类合同、协议均经过合法性审查。完善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

4.扎牢行政权力“制度的笼子”。提请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三五”法治政府建设情况,代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情况报告。联合市中院组织旁听庭审,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出庭应诉,34家行政执法部门“一把手”现场接受法治教育,开启襄阳“首例”。2021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89.74%,大幅超过省定标准。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市本级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60件、受理252件、审结239件,受理率、审结率分别为96.92%、94.84%。调解率、综合纠错率分别达到29.28%、41.84%。

5.架起执法为民“连心桥”。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积极发挥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指导作用,组织政府法律顾问等随机抽选全市58件涉企执法案卷开展评查。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严把“入口关”。市直有关部门参考2049人,合格率达到96.14%。指导各级执法部门严格贯彻行政处罚法,以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执法行为增强群众法治信心。全市人社系统受理立案劳动保障维权案件4024起,为1.3万余名农民工追讨欠薪1.5亿元。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暗访督查“双减”落地情况,督导校外培训机构639个。市场监管局将原有50项不予处罚的轻微违法行为扩充到68项。市文旅局在全省文旅系统率先出台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容错清单。市城管委深入企业开展“登门提醒”“送法上门”服务400多次。市委编办制定《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全市28个涉改街道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四)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当好平安建设“先行军”

1.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县乡村实体平台、12348热线平台、网络平台“三台融合”。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推出个性化、项目化公共法律服务“菜单”,让群众“点菜”、政府“配菜”,点对点、实打实提供服务。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机制。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全面推行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畅通农民工讨薪、工伤绿色通道,实现法律援助“承诺办”“扩大办”“网上办”“上门办”,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0件,其中,办理农民工劳动争议纠纷法律援助案件402件,帮助追回欠薪387.67万元。市法律援助中心被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打造律师服务品牌。出台律师服务十项便民措施,被《法治日报》报道推介。优化律师“周四有约”品牌,社区律师全年提供法律服务3432件次。在襄城区探索开展“1+N+X”乡镇(街道)法律顾问团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加强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坚决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市各级调委会化解矛盾纠纷50337件,97.2%的矛盾纠纷化解在镇(街道)和村(社区)。在市本级设立了医疗、物业、商事、知识产权等16个专业调委会,化解矛盾纠纷673件,调解成功率92.3%。襄阳仲裁委与市中院建立诉裁对接机制,与金融消费、房产物业等行业调解中心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坚决将重点人群管理帮扶摆在首位。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创新教育戒治工作,连续16年实现无毒品流入、无戒毒人员脱逃、无非正常死亡、无所内案件、无生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发生的“六无”目标。组织开展社区矫正“纸面服刑”清查、涉枪涉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现有社区矫正对象2242人,脱管漏管0人。加强特殊人群就业指导、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组织“春风行动”招聘活动,用心用情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3.加强法治信仰培育。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八五”普法决议,高规格启动工作。突出“关键少数”,邀请法学专家张德淼为市委中心组、“四大家”领导干部等作专题辅导。推动政府常务会议季度学法5次。组织全市58000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参考人数全省第二,参考率100%,优秀率98%。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百场巡讲,已宣讲1500余场。突出“关键时期”,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全省率先出台法治副校长选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突出“关键领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3个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举办汉江法治灯光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点亮襄阳夜空。

二、存在的不足

今年来,襄阳市司法局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干部队伍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尚有欠缺,与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新要求、新任务还不太适应,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二)围绕高质量发展、“五城共建”等中心工作提供法治保障的能力还不够,与改革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市司法局始终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局党组书记、局长全面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提请市政府办在全省市州率先出台《2021年度襄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安排部署全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后向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报告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情况,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协助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季度学法制度,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年集中学法5次,及时传达学习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精神,重点学习了行政处罚法、长江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等法律法规。坚持重大决策事项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全年召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41次共203件事项,解决具体问题,有力推动工作。落实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制度,利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及考试平台建立常态化学法考法机制,局领导班子全年学法15次,局机关干部职工学法23次,无纸化考试参考率100%,优秀率100 %。局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班子成员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履行法治建设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述职报告,促进依法履职。

四、2022年主要安排

(一)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治建设系列规划方案落实落地。制定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责任分解方案和“八五”普法责任清单,一体推进法治襄阳、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切实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襄阳实践。

(二)全力争创示范创建“国牌”,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发挥统筹法治政府建设职能作用,以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补齐工作短板,打造法治政府建设“襄阳品牌”,成立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和4个工作专班,坚持大员上阵、高位推进、压实责任。

(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五城共建”。落实市政府规章立法规划和2022年立法计划,助推提升城市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加强对涉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府招商引资合同的合法性审查,持续开展“清文件”专项行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常态化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督察,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组织实施“八五”普法,精准化开展企业“法治体检”,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升级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实施法治惠民系列工程,切实把惠民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参与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

(五)持续巩固政法教育整顿成果,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行政铁军。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新职能、新优势,大力弘扬“拼、抢、实”干劲和作风,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激励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忠诚履职,踔厉奋发,在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中展现司法行政担当作为。